第三章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1 城市给水系统的组成 一般由取水工程、输水工程、水处理工程和 配水管网工程四者组成。 设计准则: (1)保证供应城市的需要水量; (2 )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3 )保证不间断地供水、提供规定的服务水压 和满足城市的消防要求。 2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工作的具体程序为: 城市用水量预测—— 确定城市给水系统规划目标—— 城市给水水源规划—— 城市给水网络与输配设施规划—— 分区给水管网与输配设施规划—— 详细规划范围内给水管网规划。 3 1.城市用水量预测 首先进行城市用水现状与水资源研究,结合城市 发展总目标,研究确定城市用水标准。在此基础 上,根据城市发展总目标和城市规模,进行城市 近远期规划用水量预测。 2.确定城市给水系统规划目标 在城市水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用水量预 测、区域给水系统与水资源调配规划确定城市给 水系统规划目标。 4 3.城市给水水源规划 在进行城市现状水源与给水网络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城市给水系统规划目标、区域给水系统与水 资源调配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进行城 市取水工程、自来水厂等设施的布局,确定其数 量、规模、技术标准,制定城市水资源保护措 施。 4 .城市给水网络与输配设施规划 在研究城市现状给水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给 水水源规划、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进行城市给水 网络和泵站、高位水池、水塔、调节水池等输配 设施规划与布局;并及时反馈城市规划部门,落 实各种设施用地布局。城市给水网络与输配设施 规划将作为各分区给水管网规划的依据。 5 5.分区给水管网与输配设施规划 进行此项工作首先根据分区规划布局、供水标 准,估算分区用水量。然后,根据分区用水量分 布状况、城市给水网络与输配设施规划,进行分 区内的给水管网、输配设施规划与布局;并反馈 给城市规划部门,落实输配设施用地布局。分区 给水管网与输配设施规划,以此作为分区的各详 细规划范围内给水管网规划的依据。 6.详细规划范围内给水管网规划 本阶段工作也应根据详细规划布局、供水标准, 计算详细规划范围内的用水量。然后.根据用户 用水量分布状况,布置该范围内的给水管网,确 定管径和敷设方式等。若详细规划范围为独立地 区,供水自成体系者,则该阶段还应包括自备水 源工程设施规划。 6 给水系统的设计依据是最高日用水量 城市最高日用水量包括: 居住区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Q1、全市性公共 建筑生活用水量Q2、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量 Q 、工业企业职工日淋浴用水量Q 、工业企业 3 4 生产用水量Q 、市政用水量Q 及未预见水量。 5 6 7 第一节 城市用水量预测 用水的种类 城市用水(城市统一供水、工矿企业自备水) 农村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农民生活用水、乡镇企业用 水) 给水系统是保证城市生活、消防、工矿企业用水 的,由各种管道、构筑物和设备组成的系统 一、城市用水分类 用水目的及对象不同,水质、水量、水压也不同 8 城市用水分类: (一)综合生活用水 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 公共建筑用水。 居民生活用水一般包括居民的饮用、烹任、洗刷、沐浴、冲洗厕所等用 水。居民生活用水标准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城市性质、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节水设施条件、水资源量、居住习惯等都有较大关系。单位通常按 L/人· 日计; 公共建筑用水包括娱乐场所、宾馆、集体宿舍、浴室、商业、学校、办 公等用水; 压力:(从地面算起的最小水压叫做最小服务水头) 用户接管处最小服务水头:一层为10米,二层12米,二层 以上加4m/层 地形高差大——分压供水 9 远离水厂且局部地形较高——设置加压泵站(分区供水) (二)工业企业用水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 水量、水质、水压——生产工艺 大工业用水户或经济开发区宜单独进行用水量计算,一般工业企业的用水量可根据国 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现有工企业用水资料分析确定。 (三)市政用水 用于街道保洁、绿化浇水和汽车冲洗等市政用水,由路面种类、绿 化面积、气候和土壤条件、汽车类型、路面卫生情况等确定; (四)管网漏损水量 供水管网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 ①明漏的水量损耗与报漏的及时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存在 3 种情况: 一是爆管, 有意外造成的给水管道突然破损, 使 供水量大量流失浪费; 二是管网中各种阀门盘根滴漏水, 因漏水量不大, 不易被人们重视和发现; 三是因城市道 路、建筑等设施在改建或拆迁时, 给水管道被截或破损, 造成无人问津的长流水。 10 ②暗漏是最难控制和最不易发现的问题, 在目前城市无效 供水量中实际漏水量所占比例较大( 一般为供水量的7% 左右) , 由于缺乏检漏技术和设备, 稽查部巡检人员都无法 检测到暗漏点, 只能等到成为明漏时才能对其加以控制。 ③城市环卫用水、消防用水及办公楼、工业企业因管理 不严而发生盗水行为。 (五)未预见用水 预留水量(规划发生变化、流动人口用水等) 11 (六)消防用水 扑灭火灾时所需用水(室内、外消火栓给水系 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 可与城市生活用水系统综合考虑 防火要求高的建筑(工程、仓库、高层建筑): 设立专用消防给水系统 对水质无要求 12 一、城市用水量标准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一)综合生活用水标准(居民生活、公共建筑) (1)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城市中每个居民日常生活所用的 水量范围(L/人·日)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_50015-2003 13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 14 (2 )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 公共建筑用水包括娱乐场所、宾馆、集体宿舍、浴室、 商业、学校、办公等用水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_50015-2003 教材表3-4 15 (二)工业企业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根据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 确定,可采用单位产品用水量、单位设备日用水 量、万元产值取水量、单位建筑面积工业用水量 作为工业用水标推; 一般,生产用水量标准由企业工艺部门提供。 通常工业用水量为总用水量的20-2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_50015-2003 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6 (三)市政用水 2 浇洒道路用水——2.0-3.0L/ (m · 日) 2 浇洒绿地用水——1.0-3.0L/ (m · 日) 汽车冲洗用水——250- 400L/辆· 日 公共汽车、载重汽车——400- 600 L/辆· 日 (四)管网漏损水量 上述三项用水量之和的10%-12% (五)消防用水量标准 消防用水量按同时发生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的 用水量确定。其用水量与城市规模、人口数量、 建筑物耐火等级、火灾危险性类别、建筑物体 积、风向频率和强度有关; 17 城镇、居民区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 18 【例1】某城市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2 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20L/s,试确定其室外 消防用水量。 N 解: Q Qi =20+20=40L/s i 1 答:该城市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为40L/s 19 工厂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 20 【例2】某城镇人口近10万,城内有一个化 工厂,其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45L/s ,试确 定该城市的室外消防用水量。 解: (1)查表得:N=2次, Q1=35L/s。 (2) 化工厂室外消防用水量,Q2=45L/s (3)确定该城市的室外消防用水量 N Q Qi = 35+45 = 80L/s i 1 答:该城市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为80L/s 21 工厂和仓库一次灭火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建筑物的重要性。2 .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3.建筑物的高度。 4 .建筑物的火灾荷载。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按照生产过程中使用或者加工的物品的 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的。GBJ1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将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 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22 高层民用建筑消火栓用水量 23 (六)未预见用水 1-4项水量之和的8%-12% (七)城市用水量变化 用水标准只是一个平均值 须知道用水量逐日、逐时的变化情况 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 用水量的变化规律用时变化系数和时变化曲线、日变化系数 年最高日用水量 K d 年平均日用水量 24 最高日用水量:规划中设计年限内,用水最多一 日的用水量。(城市给水规模) K 取值范围:1.1-1.5 d 特大城市:1.1-1.2 大城市:1.15-1.3 气温较高的城市可选上限 中小城市:1.2-1.5 2、时变系数 居民人数、居民作息制度、房屋设备情况、生活习惯 最大日最大时用水量 K h (范围:1.3-3.0) 最大日平均时用水量 25 3、用水量时变化曲线 给水工程设计:按照用水量变化曲线 二级泵站、输水管(从二级泵站到管网)、管网、蓄水 设施(水塔、水池等)的流量与规模 7 占 6 某城市用水量 最 变化曲线 最大用水量时变 % 化系数为1.44 1 (6/4.17) 26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泵站:提升加压的构筑物和设备,包括取水泵站 (一级泵站)、供水泵站(二级泵站),有时也设 置中途泵站。 输水管网:将水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处的管道和渠 道,输送过程中不取出使用。 配水管网:向用户配水的管道系统,沿线向用户配 水。 调节构筑物:调节水量、平衡水量供需关系的设 施。调节构筑物包括清水池和管网调节构筑物。清 水池设于给水处理设施和二级泵站之间。管网调节 构筑物包括高地水池和水塔。 27 三、城市用水量预测与计算 (一)城市用水量预测的基本方法 城市用水量预测与计算是指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 法,有条件地预计城市将来某一阶段的可能用水 量。 依据:过去资料; 条件:今后用水趋势、经济条件、人口变化、水 资源情况、政策导向等; 多种方法相互校核。 城市用水量预测时限:近期(5年左右) 与规划年限相一致 远期(15-20年) 28 1、人均综合指标法 城市每日的总供水量/用水人口=人均用水量 根据城市历年人均综合用水量的情况,参照同类城市人均 用水指标确定。 Q Nqk 不能盲目照搬:城市中 Q——城市用水量 工业用水占有较大比例 (50%以上),应考虑 N——规划期末人口数 城市工业结构和规模。 q——规划期限内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 k——规划期内用水量普及率 关键:合理确定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 29 30 2、单位用地指标法 确定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的用水量指标后,根据规划的城市 用地规模,推算出城市用水总量。 31 32 3、线性回归法 有相关资料拟合曲线,外延到适当时间,得到预测值。 在编制给水专项规划进行城市用水量预测时,常采用线、年递增率法 历年来供水能力的年递增率,结合经济发展因素,选定供 水递增函数,再由现状供水量推导求出规划期的供水量 Q Q (1)n 0 Q——预测年规划的城市用水总量 Q0——起始年份实际的城市用水总量 r——城市用水总量的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 关键:合理确定递增速率。以年均4%-6%为宜 33 5、城市发展增量法 6、分类加和法 城市工业用水量的预测 工业用水量占有较大比例 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结构调整、重大工业项目选址及 城市用水政策制定等都有作用。 万元产值指标法 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工业企业在某段时间内,每生产一 万元产值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新水量。(万元产值取水 量、规划期工业总产值) 工业用水量: Q——规划期工业用水量 Q WA W——规划期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 A——规划期市区工业总产值 34 我国历年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 35 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用水量为所取用新水与重复 利用水量之和。 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过 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 我国历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36 工业用水量应根据产业的性质和可供水量的限制进行预测。 回归法、递增率法等因现在的用水政策和技术的变化,应慎 用。 预测的结果 用于进行水资源平衡或确定给水设施规模的预测 一般为年用水量和日用水量 用于进行管网计算的一般为时用水量或秒流量。 37 用水量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1、预测方法的选择,结合具体情况选用,各方法进行相互 校核。 以上介绍了城市用水量预测的一些方法。其根本思路都是按 照历史用水量资料,对影响用水量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 进行经验估算或建立预测模型,得出结果。各种方法应结合 具体情况选用。在最充分地利用资料的条件下,选用最能显 示其优点的预测方法。规划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 以相互校核。 2、充分分析判别过去的资料数据 由于其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有过一些波 折,不同的历史阶段,用水量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选用数据 时,应考虑各种历史因素,若采用不恰当的资料,可能使外 推结果随时间失去精确性。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城市的 供水递增率都很高,有一些在8% 以上,但这种情况只能存 38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若直接采用这些指标可能导致失误较大 用水量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3、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水 资源丰富程度、基础设施配套情况、人们的生活习惯、水 价、工业结构等)切忌盲目套用 4、应注意人口的增长和流动 用水量预测的许多方法都要以城市人口做参量,所以人口预 测的准确与否将影响用水量预测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和户籍政策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 素。大部分城市的用水资料中,没有计入流动人口和暂住人 口。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多,导致人均用水 标准偏高。在用水预测时要考虑这方面的影响。 39 用水量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5、应掌握城市用水的变化趋势。 一个特定的城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受到技术经济发展和 水资源的限制,城市用水量的变化呈阶段性。在初始阶段,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低,用水量变化幅度较小,但随时间 推移会增大;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聚集、 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量骤增,变化幅度较大;饱和阶 段,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重复用水措施大力推广, 新增用水量主要靠重复用水来解决,城市用水总量趋于饱 和,变化幅度逐渐变小有时还会负增长。这是许多城市的发 展规律,在规划城市用水量时应注意这种趋势。 40 用水量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6、应注意城市自备水源的水量 城市中的一些用水大户(如大型工矿企业)常自备水源供 水,而不直接从城市管网中取水。这部分水量有时没有包含 在历年数据中,预测时不应漏掉。 41 第二节 城市给水水源规划 一、城市水资源 (一)城市水资源量 城市水资源:可供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和进行城市基础设施 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水、逐年可以恢 复的地下水、可回用的污水) 城市的水资源量:当地降水形成 的地表水量以及贮存和转 化的地下水量,加上外来水量(河川径流量)的储存量和动 态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能和生态环境不遭 受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被控制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 量(影响因素:天然水资源总量、当前技术经济) 42 (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由开发阶段 自由开发阶段主要特征为:城市用水量还远远低于 城市极限水资源容量。人们解决城市用水量增长问 题的主要手段是就近开发新水源;水资源的开发有 相当盲目性,甚至破坏性;供水成本和水价低廉, 大部分水经一次使用后即排放,普遍存在不合理用 水系统和用水浪费现象。 43 2、水资源基本平衡到制约开发阶段 出现了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特征:为满足用水迅速增长需 求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开始大幅度下降;新水源的 开发受到临近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制约,受到农业用水的制约 和资金、能源、材料,甚至技术上的制约;往往采用工程浩 大和耗费巨资的蓄水、输水,甚至跨流域调水的办法来增加 供水量;用水量的增加加大了废水排放量,由于废水处理设 施建设跟不上,水体污染加剧,反过来更加剧了城市供水紧 张的矛盾;逐渐认识到水是有限的经济资源,要节约用水, 减少废水排放量,开始加强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的管理。 各种管理法规和管理机构不断完善;重复用水设施和重复用 水技术不断发展;由于新水源开发往往赶不上用水需求的增 长,城市在夏季高峰用水时期经常出现供水不足的矛盾,影 响了工业生产和城市人民生活的安定。在这阶段,城市供水 总量开始向城市极限水资源容量靠近。我国目前很多缺水城 市都处于这个阶段。 44 3、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阶段 城市水资源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合理用水和重复用水开发 阶段,这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由于新水源开发成本越来越 高,开发重复用水与开发新水源相比,逐渐显示了越来越明 显的优势,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重复用水系统迅速发展;各 种有关管理法规和管理体系配套发展;各种重复用水的新技 术和新设备开发十分活跃;人们已把用过的废水看成是可再 生的二次水资源;城市供水总量增长向城市极限水源容量逼 近,城市重复用水和城市用水总量近于平行增长,即新增用 水量主要靠直接或间接重复用水来解决。 45 二、城市水源选择与保护 (一)城市水源种类 1.地下水 地下水指埋藏在地下孔隙、裂隙、溶洞等含水层介质中储存运移 的水体。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泵压水等, 其中在城市中多开采潜水。地下水具有水质清洁,水温稳定,分 布面广等特点。地下水是城市的主要水源,若水质符合要求,一 般都优先考虑。但必须认真地进行水文地质勘察,以保证对地下 水的合理开发。 2.地表水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泊、蓄水库等。地表水源由于受地面各种 因素的影响,具有浑浊度较高、水温变幅大、易受工农业污染、 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但地表径流量大、矿化度和硬度低、含 铁锰量低。采用地表水源时,在地形、地质、水文、人防、卫生 防护等方面较复杂,并且水处理工艺完备,所以投资和运行费用 较大。地表水源水量充沛,是城市给水水源的主要选择。 46 包气带水,是指地表面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称包气带,或非饱和带。存在于包气中的地 下水称包气带水,它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土 壤层内的结合水和毛细水,又称土壤水;一 是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又称上层滞水。 降水入渗要通过包气带,才达到潜水面,补 给潜水。 47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 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当井(孔)凿穿上 部隔水层时,井中水位的压力作用下会上升 超过出含水层的顶面而稳定在一定的高度 上。这种上升的地下水面称承压水面,它的 标高称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 48 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 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 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 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 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潜水面 可自由升降,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同时可 直接得到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包气带的下渗补 给。 49 3.海水 海水含盐量很高,淡化比较困难。但由于水资源缺乏,世界 上许多沿海国家开始利用海水。海水作为水源一般用在工业 用水和生活杂用水方面,如工业冷却、除尘、冲灰、洗涤、 消防、冲厕等。也有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作为生产工艺用 水和饮用水。海水腐蚀和海生物附着会对管道和设备造成危 害,但这一问题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可以得到合理解决。 4.其他水源 微咸水:主要埋藏在较深层的含水层中,多分布在沿海地 区。可作为农业灌溉、渔业、工业用水等。 再生水:指经过处理后回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 的城市污水可用作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生活杂用,地 下回灌,水景用水,消防用水,渔业养殖,甚至饮用水等。 暴雨洪水:集中出现时间不能被农田和城市利用,且短时间 的大量积水危害城市安全。通常会成为弃水排入大海。但对 于缺水地区修建水利工程,形成雨水贮留系统,可作为城市 水源。 50 (二)城市水源选择 选择城市给水水源应符合以下原则: (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发展的需 要; (2 )水源具有较好的水质; (3 )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关 系; (4 )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 局,从整个给水系统(取水、净水、输配水)的安全和经济 来考虑; (5 )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 件,如当地的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人 防、卫生、施工等方面条件; (6 )水源选择应考虑防护和管理的要求,避免水源枯竭 和水质污染; (7 )保证安全供水。 大城市:多水源分区供水; 小城市:远期备用水源。 无多个水源:设置两个以上取水口 51 (三)城市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应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环境,根据不同水质的使用功能,划 分水体功能区,从而可以实施不同的水污染控制标准和保护 目标。城市规划中,也必须结合水体功能分区进行城市布 局。 我国有关法规对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城市给水工程系 统规划应予执行。 52 1.地表水源的卫生防护 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 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其水质标准不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 标准》GB3838-2002 的二类标准。在一级保护区外划定的 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其水质不低于二类标准。根据需 要在二级保护区外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的卫生防护规定如下: (1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 口、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应设有明显的 范围标志。 (2 )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 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 害化学物品仓库、堆站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 头,沿岸农田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 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 的活动 53 (3 )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给水,应把取水点上游 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 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污水时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 准》GB Z1-2002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的有关要求,以保证取水点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要 求。 (4 )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 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 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深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 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单独设 计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的外围不小于10m的区域内,其 卫生要求与水厂生产区相同。 54 2、地下水源的卫生防护 一级保护区:开采井周围(直接影响开采井水质补给地段) 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 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他污染。 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 保证补给水源水质水量。 (1)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 (2 )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设立为防护范围(不得有 污染水源的设施及污水排放、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 动) (3 )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内,按地面水厂生产区的要求执行 (4 )分散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带,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参 照地面水(1)(2 )的规定;以地下水为水源时,水井周围 30m范围内,不得设置任何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55 三、城市水源规划 (一)城市水源规划思路 (1)加强区域范围内的供水研究,考虑给水与排水的统一 性;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的界限。 (2)重视对水资源的可靠性进行详细勘察和综合评价; (3)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制约作用;(确 保供需平衡、城市发展与可利用水资源相协调、分析水 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4)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必须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相适 应;(在水资源紧张地区,慎重选择产业体系,合理研 究产业区组合) (5)应考虑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上游因不 合理开发利用而对下游用水造成威胁。(调整比例,既 能优先满足城市人民生活用水,又能合理安排好工业和 农业用水) 56 (6)认真分析城市缺水原因,考虑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 通过自身解决缺水问题;(缺水类型:资源型缺水、水 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 (7)城市水源规划应有长远考虑。(给水工程滞后性,要 确保城市水源规划与建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城市缺水的规划对策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最主要的是开源节流,同时 加强环境保护。 (1)尽可能利用当地水源优势,发挥有限的水资源的潜 力。(蓄水工程、人工池库等) (2 )城市当地水资源濒于枯竭或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使 用,可考虑远距离引水或跨流域调水。 (3 )采用区域整体供水,满足城镇密集地区的供水需求 (发挥规模有效益、降低成本) 57 (4 )加强污水处理回用,充实城市水源。(污水水质水 量相对稳定、污水厂建于城市周围可取消长距离调水、 降低污水排放量节省治污费用) (5 )海水,可淡化使用、可直接应用于工业和生活(作 为工业冷却水用于电厂、石油化工) (6 )缺水地区可建设雨水水库和雨水贮留系统(雨、洪 水) (7 )分质供水可以作到“水尽其用” ,有效地利用水资 源。水的优质优用,劣质劣用、“优质优价”可以强化节 水意识,减少浪费。 58 雨水贮留利用系统 59 海水淡化系统 60 第三节 城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一、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布置 (一)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组成与功能 城市给水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构筑物组成 任务:从水源取水,对水质进行处理、将水输送 到给水区、向用户配水。 按工作过程,城市给水系统分为以下功能: 1、取水工程:从选定水源取水,并输往水厂。 工程设施:水源、取水点、取水构筑物、一级泵 站等。 61 2 、水处理工程 (净水工程):符合用户水质。工 程设施:水厂内各种水处理构筑物及设备、二级泵 站 3、输配水工程: 输水工程:水源至水厂的管道,或仅起输水作用的管道。 配水工程: 配水厂:调节加压设施(泵房、清水池等) 配水管网:管道及附属物(高低水池、水塔) 水源 地表水:上述三部分 地下水:省去水处理构筑物,只需氯消毒 62 净 水 水 一 构 清 二 配水管网
自动控制系统:6.3-6.4 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ppt
年产200万平方米节能轻质复合墙板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菲律宾龙门赌场